不支持Flash
|
|
|
深圳房價飚升之解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7年07月13日 09:27 《財經》雜志網絡版
居民消費能力強,土地供給匱乏,并不能解釋房價爆發性上漲。投資性購房需求方為更直接因素,香港影響亦不可小視 【網絡版專稿/《財經》雜志記者 盧彥錚】整個上半年,難以遏制的房價增速,使深圳成為全國房地產市場的焦點。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房售價調查結果,今年1-5月,深圳市各月房價同比漲幅分別為10.2%、9.9%、10.7%、11.3%、12.3%,漲幅均居70個大中城市前列。按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編制的《深房指數報告》,今年上半年,深房均價環比2006年第季度增幅20%。而在市場上,人們相信這半年的房價增幅已達50%,房屋均價突破1.5萬元。 房價增速已遠高于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,成為深圳當前最為突出的民生問題。 房價上漲推動力 政府官員和市場人士普遍認為,地根緊縮、消費需求增長,是深圳房價持續高漲的剛性因素。在土地供應上,深圳的確受限于極其缺乏的土地資源。 自2002年以來,國家土地管理政策進一步嚴格,本地土地資源也更加緊缺,深圳每年可用于住房建設的土地一直限制在1-2平方公里,遠低于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特大城市,難以滿足每年新增900萬平方米左右的基本住房需求,致使當前住房開發投資、住房在建與新建規模、住房批準預售規模持續減少,住房供應持續趨緊。 但土地供應緊張絕非近期出現的新情況,在深圳,這種局面已存在多年,市場早有預期,很難解釋當下房價爆發性上漲。 國泰君安房地產分析師張宇認為,土地供給匱乏的問題,更大程度上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,大城市的發展必然向外圍地區輻射。近兩年來,深圳的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區域,由關內轉向關外。《深房指數報告》表明,土地供應相對寬裕的關外,房價增長更為迅猛。 消費需求的增長,也很難為爆發性的房價增長作注解。一般認為,深圳經濟繁榮,特別是存在大量金融機構和大企業,擁有大量的高消費能力人群;加之深圳作為新興移民城市,移民對置業的需求旺盛。 但是,目前深圳800多萬常住人口中,戶籍人口僅180多萬。暫住人口中,逾半是在關外工廠的打工者,這部分人口在深圳置業的需求幾乎為零。如果簡單以50%的人口計算居住消費需求,則很難創造出每年新增900萬平方米左右的住房需求。 同時,政府還在投入大量資源,以解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。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房地產分析師江征雁指出:“這部分人的購買力不足,本身就不是市場購房者的主力部隊。”他們的住房需求對價格的推動力也可以扣除。 事實上,當前深圳房地產的投資性因素已超越消費性因素,這是導致當地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。 作為一種“可交易的人民幣資產”,在如今人民幣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,國內的投資渠道偏少,房地產吸引大量資金流入,投資性購房需求持續旺盛。這種現象已經在國內房地產市場存在多時,尤以上海、北京、廣州和深圳這幾個一線城市為代表。 申銀萬國相關研究機構對深圳住房每年的銷量觀測表明,自2005年開始,深圳住房銷售量大幅增加,增量約在2倍以上。“這不是一個基本面能因素能夠解釋的,”江征雁指出,近兩年,深圳房價大漲的背后推手就是投資需求;從樓盤銷售現場獲得的信息也證實,50%的購房者是以投資為目的。 在深圳,房產投資需求旺盛并不難理解。深圳自身便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重地,其房地產的投資價值還為香港因素影響。因深港往來日益密切、交通日益便捷,市場對于深港一體化的預期加強。適逢今年香港回歸十周年,西部通道修成通車,這一影響更從深圳蛇口蔓延開來。 官方也相信,兩地房價的落差導致大量港人來深置業投資,從而抬高了房價。7月10日,深圳市國土房產局、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聯合發布了《關于規范境外機構和境外個人購買商品房的通知》,要求境外及港澳機構和居民以自住自用為目的限購一套住房。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,人民幣存在顯著的升值壓力,境外機構、個人購買深圳房產可以在外匯市場、房地產市場上獲得雙重收益。 證券市場財富效應也可能助長了深圳的房價增長。國內證券市場流通市值由2005年初的1萬億元增至目前的5萬億元以上。有分析報告估算,20%的股市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,就將會帶動房價格上漲50%。這種資金在不同資產中配置的行為,在經濟和金融業發達的深圳,尤其容易變成現實。 危機及啟示 一旦房價以投資需求為主要推動力,難免危機四伏。投資需求并不如居住需求穩定,如果政策或外力改變投資者對盈利的預期,就可能出現拋售或減少投資的現象。“供需關系的轉變,也就是一瞬間的事。”張宇說。 自2006年以來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;2007年年初,又出臺了土地增值稅政策;同時收縮銀根、地根,包括提高貸款利率、提高銀行準備金率、執行掛、招、拍等土地供應政策。 在調控層面上,深圳對中央亦步亦趨,并無懈怠。思路以通過行政手段調整住房供給結構,增加基本住房供給為主,并落實2006年的“90/70”政策。2007年年初,還規定近期選定擬出讓的商品住宅用地中,安排建設占住宅建筑總面積15%的政策性住房(包括經濟適用房和公共租賃住房)。這15%的政策性住房由開發商建設、裝修完后,無償移交給深圳市國土房產局,以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。 通過上述供給層面的調控措施,政府期望提高商品房套數,并確保政策保障型住房供應。但在張宇看來,面對一個投機嚴重的房地產市場,這些政策“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那么有的放矢”,因為市場投機緣于投資獲利空間巨大,如果未能在保有和流轉領域通過適當的經濟手段調控,壓縮獲利空間,并切實做到“面向中低收入者”的話,這種供應結構的調整并不能有效抑制房價增長。 在調節投資需求方面,不少政策也很難落實到位。類似限制購房數量、增加投資性交易稅費的政策,以當前的執法條件,“要區分什么是第二套住房,什么是投資性住房,并不容易。”江征雁說。 房地產的商品和投資雙重特性決定了其需求的雙重性。投機者以“可交易的人民幣資產” 性質看待房地產,在宏觀調控政策層出不窮之時,市場卻并未感受到強有力的執行。調控效果不佳,或與此有關。 盡管目前還很難看到逆轉之勢,但可預期的是,如果政府進一步強化宏觀調控配套措施及其執行力度,主要由投資性消費拱托資產價格的深圳房地產市場,其抵御調控的能力會比其他市場弱,而這最終可能使當地經濟遭受波動。
【發表評論 】
|